在深入了解這博覽會的結構與詳細內容之前,你是否也在考慮以下幾方面?
你是否希望/願意與其他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 透過合作交流,教學相長,為全世界的每一個孩子帶來美善,亦同時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與希望。
- 互相鼓勵和啟發,協力為全球的下一代建立一個有利於人腦、心智及生理健康發展的更理想教育模式。
- 分享、創造與共同建構美好及難忘的學習經歷。
- 尋找解決子女或學生學習問題的方法,並珍惜每次困難與挑戰所帶來的寶貴經驗與不斷成長。
倘若你有上述的想法,這個博覽會便是為你而設的。就讓此盛會中為你準備的腦科學新知、成功的教學或培育經驗、真實而感人的個案分享,開始燃起對下一代教育的新希望!
博覽會結構
概況
博覽會的內容及活動安排如下:
- 主題演講 (由獲邀嘉賓主講) [每節九十分鐘]
- 並行環節 (由獲邀或自薦者分享):[每節七十五分鐘]
- 課堂教學示範 – 由學校單位或個別老師負責即場的教學示範,目的在於展示「以腦科學為本」或/及「以思維為本」的課堂設計、學習活動安排及相關的教學技巧和策略,在20-40名學生的課堂中實施的真實情況。
- 個人或小組經驗分享 – 學習、發展、施行、運用「以腦科學為本」或/及「以思維為本」的議題、培育或教學策略的真實個案闡釋、回顧、議論、探討。
- 研討會 - 發表透過具信度和效度的教育研究論文,並分享總結得的實用經驗和相關理論。
- 工作坊 可透過互動參與和體驗掌握工作坊主持者所分享或介紹的策略和技巧。
- 主題演講午餐聚會 – 憑票參與 (由獲邀嘉賓主講) [約七十五分鐘]
- 展板介紹 (由獲邀或自薦者分享) - 目的在於以平面設計模式展示與博覽會主題相關的校本計劃、教育研究、策略應用實況等,以啟發參觀者的思考和討論。相關的指引與安排由主辦單位提供。
- 公開論壇 - 提供平台與機會讓參與者及主講嘉賓們進行多角度、跨層次的交流討論。這環節的重點在於參與者的主導和積極參與。[約三十分鐘]
與教育工作者有關的切身問題,及相應的環節與主題
- 老師現時採用的教學模式是否配合這年齡學生的腦部發育特性?會否弄巧反拙?
- Eric Jensen(How teaching changes brains), 陳惠良(0-18歲腦部發育階段與學習的黃金期)
- 學生並非無學習能力,為破解電腦遊戲的難關,連日文攻略也能理解。然則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與能量?
- Eric Jensen(Pre-Expo workshop), 陳惠良(有助腦部發展的教學:課堂互動參與工具), Lye Yen Kai (Crest Of the Wave - Managing Learners' Attention & State; Right Music Motivate), Anson Chen (Post-Expo Workshop)
- 為何越來越多有學習障礙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其問題出在哪裡?哪些教學策略能同時幫助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在同一課堂學習?
- Daniel Amen (Brain Imaging & Interventions for Special Education Needed Children),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你認同學習態度比學習能力更能影響學生的表現嗎?怎樣才能同時改善學生的學習/處事態度,並提升學生的學習及思考能力?
- Arthur Costa (Post-Expo Workshop: Habits of Mind), Anson & Ricky Chan(Effective infusion of Brain-Based & Thinking-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through Class Visit/Lesson Observation),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透過日常正規課程,怎樣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批判思維及高階思維能力?有否具體的範例供不同科的老師參考?
- 陳惠良(透過常規課堂及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意及批判思維能力),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教育界似乎認為教得 “深”就學得 “苦”,其實能否既教得 “深”又學得 “愉快”?
- Anson Chen (Effective support for Primary & Secondary English long-term project),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新學制考核着重思維能力,是否有效的工具或方法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生的思維又能否評鑑?
- Robert Swartz (Post-Workshop: Thinking-Based Teaching), 陳惠良(準備孩子面對系統評估、新中學文憑試及未來社會的挑戰)
- 缺乏教學滿足感, 是削弱教師士氣及動機的主因. 現時的培訓能提供教學微格技巧上的支援和具體及仔细的例証嗎?
– Clio Chan (Brain-Based Leadership &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Anson & Ricky Chan(Effective infusion of Brain-Based & Thinking-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through Class Visit/Lesson Observation), 不同學校的分享環節
- 怎樣的教學模式能同時兼顧 “學習質與量” 及 “學習動機/愉快學習”? 是否有既能提升學生的動機,亦確保考試成績不斷進步的確切例子?
- Eric Jensen (Skill Building for Academic Success), Jenny Huen (Dissemin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Applying Brain-Compatible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不同學校的分享環節
- 教育界都認同,教育改革多止於教室門口,原因是改革多重視原則及理論性的轉變,而忽略教學操作上的實用技巧與方法的提供。然則,我們怎樣透過優化觀課、評課的平台,以更客觀及科學化的模式,促進教學技巧的交流與專業提升?
- 陳惠良(高效能的觀課:透過常規課堂及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意及批判思維能力), 屯門官立小學(校本專業發展經驗分享),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學校怎樣透過小改變,而能大改善學生的處事態度和思考習慣,最終培養出未來成功的下一代?
Arthur Costa (Post-Expo Workshop: Habits of Mind), Clio Chan (Brain-Based Leadership &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 老師工作已經這樣忙,課程又緊,所謂高階思維或思維技巧,有時間才教吧!
- Robert Swartz (What Do We Need to Teach Students to Make Them Good Thinkers and Good Learners?), Arthur Costa (Curriculum Mind Shifts for 21st Century Learners), 陳惠良(準備孩子面對系統評估、新中學文憑試及未來社會的挑戰), Chung Po Yeung (Habits of Success in School Life & Work)
- 校外評核都十分着重老師的提問技巧,有何提問策略能促進百分百學生的思考和參與、亦同時提升學生的思考和溝通能力?
- Arthur Costa (Post-Expo Workshop: Habits of Mind), 陳惠良(博覽後工作坊),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經過六年近1000堂的實習與試驗, 我們已整合出能同時處理課堂紀律, 學習差異, 又能提升學習動機, 學習質量, 高階思維, 創意思維及批判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 Anson & Ricky Chan(Effective infusion of Brain-Based & Thinking-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through Class Visit/Lesson Observation),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與家長有關的切身問題,及相應的環節與主題
- 以為越早讓幼兒參加遊戲小組、透過閃咭認字、觀看價值數萬元,專為幼兒設計的電視培育節目越能啟發潛能,誰不知正是損害其腦部的正常發育
- 陳惠良(0-18歲腦部發育階段與學習的黃金期)
- 以為孩子坐不定、眼睛四圍張望、喜歡說話是過度活躍的表現,誰不知這些是腦部正常發育的必經過程
- 陳惠良(0-18歲腦部發育階段與學習的黃金期), 劉啟威(健腦操及觸感治療)
- 以為看心理醫生、吃精神科藥物、不斷從旁按捺或提示就是幫助學習或行為障礙孩子的方法,誰不知單是過度活躍症已有六種不同類型,吃藥類型與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透過不同類型的腦造影技術才能準確斷症
- Daniel Amen (Brain Imaging & Interventions for Special Education Needed Children),
- 以為西方醫術才是幫助學習或行為障礙孩子的方法,誰不知中國的醫術,再配合不同的西方學理,也能對有學障的孩子有所幫助
– 黎汝廉 (透過中藥及針灸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
- 以為孩子每晚花越多時間溫書和做功課越好,誰不知腦內其他重要能力的相關神經網絡會快速及不斷地被修剪删除
- 陳惠良(0-18歲腦部發育階段與學習的黃金期),
- 以為入讀了名校,孩子未來的前途便有保障,誰不知香港現時絕大部份課堂的教學模式都是在阻礙腦部發育、損害學習動機、壓抑潛能發展、及減弱其學習能力的
- Chung Po Yeung (Habits of Success in School Life & Work), 陳惠良(有助腦部發展的教學:課堂互動參與工具), 陳惠良(透過常規課堂及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意及批判思維能力), 不同教學示範及學校分享環節
- 以為學習能力及品性是天生的,「人蠢無藥醫」、「江山易改,品性難移」,誰不知遺傳基因的表達及腦部結構亦可因應環境、學習思維及學習技巧,形成新的習慣而改變
- Eric Jensen(How teaching changes brains), Arthur Costa (Post-Expo Workshop: Habits of Mind), Daniel Amen (Change your brain, change your mind)
- 以為安排孩子盡用課餘去補習、學記憶、參加不同訓練班就能提升其能力,及發展多元智能,誰不知正是擾亂其腦內化學物質的平衡,促使其情緒不穩
- 兩個家庭的經驗分享(以腦學為本的家長教育:認知與應用的實戰經驗), 陳惠良(0-18歲腦部發育階段與學習的黃金期),
- 以為不斷補課、不斷操練試題,就是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誰不知新學制考核的是能力而非知識,舊操練的方式不單無法幫助其應試,甚至會對孩子未來的事業成就有極負面的影響
- Eric Jensen(How teaching changes brains), Robert Swartz (What Do We Need to Teach Students to Make Them Good Thinkers and Good Learners?), Arthur Costa (Curriculum Mind Shifts for 21st Century Learners), Chung Po Yeung (Habits of Success in School Life & Work), 陳惠良(準備孩子面對系統評估、新中學文憑試及未來社會的挑戰)
- 以為參加不同類型的家長講座,便能掌握培育子女的技巧與策略,誰不知未能真正了解孩子腦部結構和特性,而相信未經科學驗證的理論和策略,就仿如藥石亂投,最終可能因愛之反成害之
- 兩個家庭的經驗分享(以腦學為本的家長教育:認知與應用的實戰經驗)
* 以上各環節隨解構家長因對腦科學及思維教育認知未足而導致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外,亦會提供積極正面且有效的策略和技巧,以促進孩子正面的發展